關於長城的導遊詞(經典導遊詞-八達嶺長城)
各位朋友,首先祝賀你們成為真正的“英雄”,因為今天我們將登上北京八達嶺長城,真正實現“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意境。
在京藏高速公路上
現在我們的車行駛在八達嶺高速上,很快就要進入要遊覽的八達嶺景區了。前麵的山是杜軍,八達嶺長城就坐落在這座山上。
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中國人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當時,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侵犯,諸侯們在各自的邊境上修建了長城,稱為互防長城。中國有三個修建長城的高峰,即秦朝、漢朝和明朝。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八達嶺長城建於明朝。建築宏偉,防禦設施完備,是長城的精華,也是明長城最傑出的代表。
至此,有人不禁要問,明朝為什麽要在八達嶺地區修建如此堅固的長城?這主要是由八達嶺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不僅起著保衛明朝皇陵的作用,也是北京的西北門戶。過了一會兒,可以看到八達嶺門洞橫額上寫著“北門鎖鑰”四個大字。北門是指首都的北門。鎖鑰匙意味著長城堅固而危險,它像一把牢不可破的鎖一樣被鎖在這裏。隻要守住這個城門,首都就可以安全。然而,腐敗的明朝最終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但據說李自成入京時並未突破八達嶺關城,而是繞過延慶的柳溝。明朝為了加強統治,沒少下功夫。在趕走了元朝殘餘勢力後,為了防止他們卷土重來,大舉入侵,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提出了“築高牆”的口號。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派將軍徐達和盛豐在北方修建長城。在明朝270年的統治中,先後進行了18次大規模的建設工程,終於建成了一條長城,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西至甘肅省的嘉峪關。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長城,現在還能看到。明長城全長6300公裏,穿越中國北方9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還是從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昔日長城無法比擬的。同時,明代的長城不再是單一的高牆,而是“層層疊疊”的縱深防禦體係,在重點地區修建了若幹城牆和關隘。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建了長城複線,山西就有4條之多。在重要的交通和軍事場所,修建幾座封閉的城池和短牆,如雁門關的十裏峪,有28道石牆。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為了防禦,明朝在長城沿線駐紮了90多萬士兵。長城從東到西分為九個防區(叫九邊,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每個防區都有將軍把守。這些防區稱為“鎮”,分別是“遼東鎮、吉鎮、傅玄鎮、大同鎮、山溪鎮、岩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鎮”。
八達嶺是吉鎮居庸關的下屬關隘。居庸關為“路”級防區,管轄範圍東至於希水黃花鎮邊界45公裏,鎮界鎮紫荊關邊界60公裏,南至宛平縣邊界,北至土一一傅玄邊界。居庸關關城是北京北部的咽喉要道,八達嶺位於堯都北門。三島關建在八達嶺以南,即南口、居庸關、上官,並增設八達嶺,共4關。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達嶺建關城。同期,在關城以北延慶區的山川與交通要道交匯處,修建了100多座墩塔。這一時期,北方沙漠中的安達部崛起,並在南方大肆掠奪。德十年(1515年),安達騎兵入侵八達嶺,殺戮掠奪。答騎兵來來去去,飄忽不定,次年又騷擾延慶地區,威脅京師,民不聊生。為加強防禦,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八達嶺關城東門。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達嶺關城西北3裏處建有軍營,名為岔道城。駐軍,戚繼光調往北方。丞相紀、常、鮑守三鎮。他重建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600公裏長城。八達嶺因其戰略位置,是建築的關鍵地段,城牆高大堅固,敵塔密集,用料考究。萬曆十年(1582年),關城西門重修。曆經80餘年,使八達嶺長城成為一個連接城門、麵對墩台炮台、防守城池、警報烽火的防禦體係。
八達嶺也是曆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見證。始皇帝秦始皇東臨碣石後,從八達嶺取大同,然後驅車回鹹陽,而蕭太後走好運,元太祖入關。元朝皇帝一年兩次往返於北京和商都之間,明朝皇帝北伐,清朝皇帝親征,慈禧太後西逃。八達嶺是唯一可以去的地方。至今在八達嶺關城東門外,還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一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向西逃到八達嶺。慈禧太後站在一塊石頭上,回望北京。她久久不願離去,回京不禁落淚,故名望京石。有興趣的話可以下車後看看。
清朝以後,早已失去軍事價值的八達嶺長城逐漸被廢棄。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長城的城牆和瞭望塔都成了斷壁殘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城的所有建築都受國家保護,並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修繕。1961年,國務院將八達嶺長城和城牆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向遊客開放。1984年,在鄧小平同誌“愛中國,建長城”的倡議下,古老的雄關煥然一新,總長3741米的19座敵樓相繼修複,使旅遊麵積達19000平方米。1986年,它被命名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頒發了證書。八達嶺作為長城代表領取了證書,現在這份證書的原件保存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中國長城博物館。1991年,八達嶺以絕對多數票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40大旅遊勝地。
八達嶺是長城最早對遊客開放的一段,知名度也是最高的。到目前為止,八達嶺已經收到
中外遊人6000多萬,先後有尼克鬆、裏根、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女王、日本天皇夫婦等300多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長城觀光遊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景名勝中也是罕見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用著急,您馬上就要成為登長城的好漢了。八達嶺甕城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您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裏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於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往下是由兩個門洞和U字形的城牆組成的甕城。在甕城城牆上內外兩麵都有垛口牆,在明代遇有戰事,一旦被敵圍困,可成為堡壘,四麵拒敵。倘若敵人攻破關門湧入城內,將受到四麵守城將士的圍殲,敵人如落甕中。甕城是長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八達嶺的甕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製,依山就勢,東低西高,東窄西寬,僅有5000平方米。甕城內無井,水源缺乏,平常駐兵不多,守城部隊駐在西北三裏的岔道城。甕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館”,是供皇帝路過駐蹕或官員停留住宿的。甕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楣題額“北門鎖鑰”,它的用意我在前麵已經講過。城門洞上,古時安裝有巨大的雙扇木門,門內安裝有木頂柱和鎖閂。平時,大門敞開,行人商旅隻有出入;戰時,城門緊閉,嚴實堅固;一旦發出反擊命令,城門洞又是千軍萬馬發起衝鋒的出口。甕城的東門楣題額為“居庸外鎮”,修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在“居庸外鎮”關城的城台上,原來嵌有一塊石碑,為明朝萬曆年間刻刊。從碑文可以看出這一帶長城,先後經80多年時間才完成,這碑中還記錄著修築長城的時間、長度、主持官和管工頭、燒灰頭、窯匠頭、泥瓦匠頭的名字,以明確責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們可以看到來往不斷的車輛和從門洞穿過的遊人。這裏不僅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關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從這裏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慶,西北往宣北、張家口,“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八達嶺也因此而得名。
我們往右下方看,在甕城入口處的馬道旁的南側陳列著五門大炮,為當時的先進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射程達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賜神威大將軍”字樣,為明代崇禎十一年(1638年)製造。該炮是1958年從八達嶺東十餘裏的張堡運來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為1957年整修長城時的出土文物,同時還發掘出數百枚炮彈,均為明朝製品。據《武備誌》記載:“古代以機發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後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開花彈者,名虎蹲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一斑。
從關城平台向北遊覽
我們現在開始向北遊覽,北峰現已修複,可供遊覽的長城是2565米,敵樓12座。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裏的長城隔一段便有一個城台。城台(敵樓)之間是用牆體連接而成的,長城外側的高牆叫垛牆,征戰時此處的垛牆都有3—4個士兵守衛,其他遠處的垛牆有1~2個守衛,垛牆高1.7~2米,可以護身。上部這個30厘米大小的方洞,叫瞭望孔,是用來觀察敵情的。下端較大的方洞,寬40厘米、高65厘米,叫射孔,當敵方兵臨城下或搭梯登城時,從這個孔用石塊、火球狙擊敵人。內側的這個小牆稱為女兒牆,高約1米,起欄杆的作用。在垛牆和女兒牆的牆根處,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小水溝,在雨天城牆上的水可以通過小水溝排到女兒牆外的吐水嘴,以免衝刷牆基。我們行走在牆體的頂麵,它平坦寬闊,寬處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進”。八達嶺長城的牆體平均高7.8米,牆底寬6.5米~7.5米,頂寬4.5米。我們往城牆下麵看,可以看到牆體兩麵都包砌有耐風化、硬度高的花崗岩石條,在石條的各層立縫中灌以灰漿。牆體內部填泥土、石塊,用夯築實。牆體頂用3~4層方磚每層之間用石灰膏粘連,頂層灌縫。這樣,城牆表麵風雨不透,不生雜草,堅固耐用。這就是八達嶺長城堅固的原因。
北峰敵樓
這是敵台,也叫敵樓,它也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敵樓騎牆而建,外側突出牆體之外,它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即底部、中部和頂部。中部可以住人,儲存糧食、彈藥之用,頂部用來瞭望和射擊。這種空心敵台是戚繼光發明的,為解決守城兵力太分散、風雨難庇以及軍事物資不便貯備等問題,修建這種敵台,使長城的防禦體係更臻於堅固嚴密,這是軍事防禦工程的一次重要創造。我們不妨上去看一下,它有點像現在的碉堡。另外,在北2樓下麵有一個登城口,我們稱為券門,券門內有石階通牆體頂麵,這是古代守城將士上下城的通道。在八達嶺長城上,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券門。
由於長城是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係,因此,它不僅有用以防禦的工程即關城(甕城)、城牆和敵樓,而且還有傳報軍情的烽火台。烽火台又稱烽燧,它是古代的通信設施,用以傳遞軍情,如遇敵情,白天燃煙稱燧,夜間點火叫烽。到了明朝又增加了信炮,各個朝代的烽燧製度不完全一樣,明代的具體規定是:來敵在100~200時,燃一烽放一炮;敵人在1萬人以上時,燃5烽放5炮。幾千裏的軍情不出一個時辰,就能傳到京城。烽火台的曆史比長城還古老。“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是用烽火開了個殺身之禍的大玩笑。您站在此處向長城外側南北3樓相對的地方望,就可以看到兩座用磚石壘築的烽火台。
北4樓
現在我們到了北4樓。大家發現沒有,這裏的人非常多,顯得很擁擠,知道為什麽嗎?這是因為北4樓是長城軌道滑車的上站,遊人可以從這裏乘滑車上下,減少了從城台到北4樓的這段距離。許多人沿著牆邊走到一處僅能容下兩人側身而過的小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擁擠在一個小過道裏,真是大煞風景!想一想過去,這裏說不定是誰都不樂意來的地方,由於沒有辦法才來服役的。北4樓是個交通擁擠的地方,數不清的遊人要在這裏上上下下,往來穿梭!而當時營建長城的工程師沒有料到會有這麽多的人來此遊覽,所以隻得將門設計得又矮又窄,而且,隻有一個門供出入,隻好感歎北京交通做得表裏如一了:城裏塞車、城外塞人呐!
北6樓
這裏是北6樓,是仿無梁殿的形式建成的,是最俊美的一段長城。長而立7行磚垛,寬麵立4行磚垛,垛頂镟成圓形拱券一圈,中間留有空格,成為長方形的天窗,稱天井或敵樓。搭木梯可以從天井登上頂層巡邏放哨,又堅固,又實用。
北8樓
祝賀大家都成了好漢。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到了長城也不一定就是好漢,因為是好漢的必須登上八達嶺的極頂——海拔838米的好漢坡。好漢坡是八達嶺長城的一段城樓,城樓兩側的城牆呈角度極小的人字形上爬後在此交會。好漢坡段城牆不是最陡的,但之前幾段的台階不僅高,而且地麵的磚塊經曆了幾百年早已光滑如冰,尤以400米以下為甚。要不怎麽毛澤東主席這樣身經百戰,身強體壯的領導人,在登山好漢坡會如此慷慨地題下這七個大字呢?
我們現在不但爬過了好漢坡,而且還登上了北8樓。北8樓是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樓,海拔高達888.9米,建築也很有特色。原來還可以登上敵樓觀山望景,但目前為了保護文物封了樓門。大家可以在此照相留影。
北峰的敵樓現已修複到北12樓。今天,由於時間關係,我們隻登到北8樓。南峰就不登了。在這裏我把南峰的情況介紹一下。
南峰現在已修複供遊覽的城段有1176米多,敵樓有7座。
從關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處南4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別是南3樓至南4樓之間,山脊狹窄,山勢陡峭,長城逶迤400多米。城頂最險處,坡度約為70度,幾乎是直上直下。南1樓和南2樓,都沒有修複二層,從南3樓遺存的柱礎看,原來也有鋪房。
南峰長城以南4樓地勢最高,海拔803.6米。登樓眺望,長城自西南向東北蜿蜒於山脊之上,宛若蒼龍,宏偉壯觀。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的長城研究專家羅哲文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時詠的詩:千峰疊翠擁居庸,山北山南處處峰。鎖鑰北門天設險,半哉峻嶺走長龍。從南4樓到南7樓,高度逐漸下降。南5樓與南6樓之間的長城的內側距城牆30米的山脊上,聳立著一座白色的小亭,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複長城紀念碑亭”。南6樓是一座鋪房,鋪房建在上層的頂上,麵闊三間,硬山頂,紅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瓏。這大概是當年“千總”的指揮所。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